:::

2015年9月19-20日 聯合國國際和平日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照片簡報網址 https://youtu.be/vYY-T1Qi_HY

2015聯合國國際和平日 海峽兩岸和平論壇報導

時間:2015年9月9-20日(星期六,日)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大樓國際會議廳

      聯合國將每年的9月21日訂為國際和平日,今年適逢聯合國成立70周年,全球和平聯盟大中華總會、台灣總會特別舉辦「海峽兩岸和平論壇」。本次論壇邀請了來自於大中華圈兩岸四地的代表,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台灣,可以說是邁出了重要歷史的一步! 本次論壇主辦單位也邀請了「中華兩岸事務交流協會」及「華孫藝術文化交流基金會」、「玄門真宗教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結合過去為兩岸和平工作有心的團體共同努力,使得此次大會十分成功,會場聚集了165人。

      大會開始,由「全球和平聯盟大中華總會」張貴成會長致歡迎詞,並由監察院張博雅院長代表貴賓致詞;緊接著,由「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經貿處鄧岱賢處長進行基調演講。海基會是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簡稱陸委會)為主管機關,接受政府委託與授權,直接與大陸方面就涉及公權力行使的事宜進行聯繫與協商,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工作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在兩岸政府的授權之下,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於1991年開始展開正式的接觸與協商,並於1992年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1993年4月兩岸兩會的最高負責人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的「辜汪會談」並簽署四項協議,成為兩岸建立以對話協商解決交流問題的濫觴。其後兩岸政府也持續透過此一管道進行多次談判,雙方制度化協商的機制逐步確立。

      這次大會選擇在聯合國國際和平日的前夕舉行,並配合聯合國今年的主題:「建立和平夥伴關係,人人享有尊嚴」作為此次會議的核心精神,也非常適合現階段兩岸現況的需要。

      兩天的會議總共分為三大主題:包括政治面的「兩岸共識與永續和平」,經濟面的「兩岸經濟合作與東亞共同體之展望」,以及文化面的「文化認同與宗教和諧」。

      首先,在「兩岸共識與永續和平」的討論中,由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蔡瑋教授擔任主持人。來自中國大陸天津社會科學院的姚同發研究員首先肯定中華文化在兩岸關係中的“紐帶”功能,指出大陸與寶島台灣本為一體,同宗同文,同根同源,具有聯繫上的淵源性;肯定中華文化的“基石”地位,旨在說明兩岸統一的理論基礎在中華文化的“和合”特質,是不可動搖的;肯定中華文化的“動力”作用,意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交流互動是兩岸關係的活水源頭;描述中華文化的源流關係,指出中華文化的批判精神,也在對中華文化給予客觀全面地評價。同時他談到,中華文化在兩岸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乎具有歷史的、理論的和現實的根據。隨著兩岸交流互動的日趨頻仍,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中華文化,沁人心脾地改變著人們對統一的認知,直至達成共識。不難想見,中華文化紮根兩岸之日,也就是兩岸和平統一水到渠成之時。

      國立政治大學鄧中堅教授則指出社會現在瀰漫著反資本主義和反市場經濟的浪潮,因應台灣經濟持續處於緩慢下滑,馬英九總統的策略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持續推進兩岸自由貿易相關協議,進而參與「跨太平洋經濟伙伴協議」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議」的談判。而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則以「維持兩岸現狀」來取代「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國大陸方面則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並不接受蔡英文的立場。在這樣的情況下,民進黨當前最大的考驗是要思考如何超越馬英九的策略,繼續推動台灣經濟的發展,以贏得2016年的總統大選。

      接著,關於主題二「兩岸經濟合作與東亞共同體之展望」則由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唐彥博校長擔任主持人。來自中國大陸的代表,現任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教授則指出,兩岸合作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基礎包括:兩岸貿易聯繫的深化有助於兩岸合作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一、 兩岸直接投資的發展有助於兩岸共同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二、 兩岸產業合作不斷深化有助於產業合作向國際延伸。三、 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不斷完善為兩岸共同進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曹教授也指出,兩岸合作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挑戰包括了: 首先,是來自臺灣島內政治生態趨向「民粹」的挑戰。另外,民進黨在2014年年底「九合一選舉」大勝,象徵著臺灣的兩岸經濟政策將趨於保守。其次,臺灣還將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瞭解較少的挑戰。除此之外,台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聯繫相對滯後的挑戰。

      為解決這些問題,兩岸合作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可以努力的方向:第一,借由「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兩岸「大物流」合作戰略。第二,發揮各自優勢,合作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建專案投資和管理。

      將兩岸製造業的分工合作延展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面升級兩岸製造業合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兩岸製造業的深入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提供了機遇,兩岸製造業應將雙方的合作分工延展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根據不同情況將兩岸產業鏈的合作提升,覆蓋其他六個環節,牽住牛鼻子,創出自己的中華品牌。

       陳麗瑛博士則說明了臺灣當局精心設計的兩岸貿易與投資政策,如何和中國大陸分享兩岸製造業分工的益處,卻又能維持產業競爭力的兩岸和平發展之路。其次,摘述了幾篇1995年到2003年間,由日本總理府智庫「總和開發研究機構」所贊助及主持的東亞四國經濟學術研討會(共出版八冊專書),有數量或實證研究的文章,來顯示「開放式東亞區域論」如何逐漸形成共識。國際期刊刊載的兩岸關係文獻則就純經濟分析與政經分析作回顧,以確認來自東亞以外區域學者的觀點。同時她借用歐盟與亞洲KLMES模型,就總要素生產力和附加價值率(或占比),所分析出來分國家、分產業的比較優勢。

      在結論中,她建議了未來東亞經濟整合,日、臺、韓結合歐美,提供資本服務流量(但基礎建設由中國創立的亞投行主導),中國與東協十國提供勞力服務流量,大家共同延伸兩岸經驗,在中間財製造,進行水平或垂直分工的共榮成長願景圖。

      陳小紅名譽教授則給予非常精彩的評論:陳小紅觀察,由於中國實行計畫經濟,政府對地方開發的主導力量強,縱使過去30年市場力量和計畫經濟不斷對話,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後,經濟上不容許出錯的壓力,更讓計畫經濟趨於強烈。陳小紅分析,兩岸這幾年因為國際經濟變化,都面臨很大的挑戰。她認為,臺灣政府沒有深入研究中國政策及經濟規劃對臺灣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因而面臨困境,應該加強研究,以掌握彼此的優劣勢。她還提到,很多臺灣學生對大陸研究沒有興趣,希望更多相關科系可以務實進行中國相關研究,因應未來變化。

      主題三討論的是「文化認同與宗教和諧」,由前陸委會主委張京育博士担任主持人。他曾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

      首先由臺灣慈濟大學教授暨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所長、元亨書院創辦人林安梧教授,以「「中華道統」、「文化中國」及兩岸之和平﹕論「多元而一統」─「文化中國」、「政治中國」與「經濟中國」的對比反思」為題,針對「文化中國」一概念深入理解、詮釋,進而指出其未來的一個可能向度:「多元而一統」。林教授指出「經濟中國」乃是一「關係性的功能串結」,它不能以其自身而爲一穩定的存在,在此關係性的功能串結之背後必有其實體。至於「政治中國」則是一「擬實體性的對比分別」,這是一事實存在的狀況,它仍未提到「理」的層次而貞定之,而只是一張力均衡下權稱的實存狀況,它不是恒久的、理上的實存狀況,這問題亟待解決。唯有一「本體性的真實存在」,如此才能解決可能由於張力失衡而造成的動亂與不安,即所謂的「文化中國」這個層次的真實存在。最後林教授指出當前「雙元而互濟」的模式既已形成,則台海兩岸便統於此「本體性的真實存在」下,而爲一對比而互濟的兩元,中國將因之而走向「陰陽合德」、「乾坤並建」之局。由此,「雙元互濟」之「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進而可以邁向一「多元而一統」的中國。

      緊接著,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陳煒舜助理教授,以「京華不是舊京華,莫向東陵問種瓜――溥儒、溥傑遊觀詩詞中的故國意象」為題,以滿清愛新覺羅皇室遺族之溥儒、溥傑二人遊觀詩詞中之故國意象為觀照點,加以探析、比較,進一步勾勒出遜清皇族文人群體的文化心態。陳教授幽默及精闢的演說,獲得全場熱烈的迴響。

      最後的壓軸,則由澳門城市大學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嘉曾教授,「以文化認同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為題,指出臺灣海峽兩岸的文化同根同源,均屬中華文化。但1949年以後兩岸分治的政治因素導致中華文化在海峽兩岸發生變異的現象。中華文化的變異以文化載體漢字的變異為主要表現形式,已經造成負面效應並暴露出不少弊端。克服文化變異的正確方針是文化認同,即對民族精華的肯定性體認。海峽兩岸政府和人民可以從傳播中華藝術瑰寶,弘揚中華道德理念,甄別簡體和繁體漢字系統,積極推動文化領域的全方位交流等方面入手,通過謀求文化共識,為國家的最終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復興共同盡心盡力。

      大會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以及彼此的握手寒暄與擁抱中溫暖的落幕,期待下次的論壇再相會!

 

海峽兩岸和平論壇 論文集